各家銀行上半年歷經了信用卡的『寒冬』,受到雙卡風暴的影響,信用卡的權益一再的縮減,讓持卡的民眾紛紛將皮包裡的信用卡剪掉。根據金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今(95)年上半年1-6月,整體銀行停卡數超過560萬張,扣除發卡數後,亦有361萬餘張信用卡流失,造成銀行遭受到有史以來最大一波的退卡風潮。
發卡量前三大的銀行-中國信託、台新、國泰世華,也是停卡數最高的前三名,光是中國信託上半年就有近百萬張停卡,還好也有近30萬張的發卡量,流失量雖超過60萬張,但還比不上流失量最大的台新銀。台新銀行可說是雙卡風暴中最大的受災戶,不但暫停現金卡業務,上半年信用卡停卡量為703,994張,但發卡量卻不到10萬張,以61萬多張卡的流失量,成為『失卡』第一名。(註)
外商在信用卡業務的策略上,一直採取保守的態度,不但篩選客戶,甚至卡債風暴爆發之際,更以退出觀望的手段,停止發卡,避開風暴。美國運通即是最顯著的例子。也是因為採取精選客戶的策略,外商銀行的客戶忠誠度就相對比較高,以渣打銀行為例,有效卡率(有效卡數÷流通卡數)高達86.4%,成為所有銀行之冠,這表示渣打的持卡人,有八成六的卡友會在當月刷渣打信用卡消費。而花旗也高達75%,名列第三。美國運通則名列第五(70.9%)
花旗銀行信用卡部就表示,花旗的發卡標準除恪守主管機關的規定之外,銀行本身更鎖定適當的客群核卡。有高收入的鑽石卡,需年收入140萬元以上。也有中產階級的透明卡,年薪22萬以上即可申辦。針對客群特性推出適合的信用卡,以滿足消費的需求,而非集中在某個族群上。
卡債風波何時才能結束?信用卡的業務何時才能重現曙光?中信銀董事長預測要等到第四季才會緩和,荷蘭銀行台灣區總經理經天瑞也說信用卡可以「出發」了。Visa國際組織台灣區總經理麻少華就指出,信用卡的冬天就要結束。
其實,各家銀行都已見到春燕飛來,情況也已經有明顯的改善。以金管會的資料可以看出,雖然流通卡量降至4111萬張,但6月份的簽帳金額卻是自去年7月以來最多的月份,高達1400多億元,而且當月預借現金也降到76億元。同時,循環信用餘額更降到93年以來的最低點,首度降到4200億元以下,顯見卡債問題不但受到控制,更形成良善的改變,信用卡回歸到正常的支付功能,銀行不再陷入發卡量的迷思,而是鎖定目標族群,謹慎發卡,並以各項優惠促銷方案,吸引持卡人刷卡消費。
註:
1.流通卡數:發卡總數減停卡總數,且卡片狀況為正常者。
2.有效卡數:最近六個月有消費紀錄之卡,不含Debit卡,只有郵購分期交易亦算有效卡,不含只有循環繳款之卡片。
3.當月發卡數:不含補發卡、續卡。
4.當月停卡數:指新增停卡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