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成長持續走緩,國銀放款策略也大不同。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2016)年第3季止,國內銀行對大陸曝險金額為新台幣1兆5,450億元,不僅連4季下降,且占淨值總額的比率,也減少至0.5倍,為公布此項數據以來的新低點。
據了解,國銀目前大陸分行經營的客戶,對象包括中企、台商、外商,又以台商為大宗,出現壞帳的情形並不多,即使有,金額也都不高。金管會觀察,現階段對大陸的放款風險,的確已有升高趨勢,為避免「踩地雷」,國銀開始減少對大陸的授信或拆存,從數據上來看,39家國銀中,沒有任何一家曝險超過0.7倍,而8大公股銀行更全數降到0.6倍以下。
從統計數字來看,國銀對大陸曝險金額最高時期,是在2014年底的1兆7,667億元,若與今年9月底相比,已經減少2,217億元,且金額從去(2015)年12月開始,連續4季都減少。
依現行法規,國銀對大陸直接投資、授信及拆存金額,合計上限為淨值的1倍。過去幾年,大陸經濟快速成長之際,有銀行對大陸的曝險金額,占到其淨值0.9倍。不過,現在除了大陸經濟風險不斷升溫之外,人民幣貶值也成為一項影響等因素,使得銀行逐步減少對大陸的曝險。
金管會指出,近幾年像是「索力鞋業」、「中國福斯特紡織」等,都爆發倒帳事件,牽涉多家國銀,也導致國銀在大陸分行的獲利,出現明顯萎縮,還必須主動增提備抵呆帳,以強化風險準備。而銀行本來就是須重視分散風險的行業,針對各不同市場的景氣變化,進行調整業務與資源配置,現都已把控制風險看成比擴大業務更重要。
【2016-10-31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