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在提供民眾便利之餘,更要注意資訊安全,以免遭金管會盯上。隨著手機通訊軟體越來越方便,不少銀行辦理授信業務時,會利用LINE等管道接收客戶的身分證等個資。金管會擔心銀行對於相關個資的保存問題,決定從今(2019)年開始,將此項目列入一般金檢,要求銀行改正相關作業。
金管會檢查局更新今年第1季的檢查手冊,針對本國銀行授信業務部分,新增一個檢查項目,即為「徵授信過程如有允許客戶以通訊軟體傳輸個人資料檔案給業務承辦人員或行銷人員,對客戶資料的真實性及傳輸、保存與使用,是否訂有相關審核確認機制及內部作業規範予以控管」。
金管會認為,這些通訊軟體並非銀行所開發、架設,資料都存在通訊軟體開發商的伺服器,對於銀行客戶的個資保存與使用,以及個資的真實性等,皆存有疑慮。雖然現在並無法規明文禁止銀行,不能讓客戶用通訊軟體傳送資料,但會要求銀行做好內部控管,因此納入今年一般金檢項目,瞭解各銀行是否對此建立安控機制。除了國銀外,包括外銀在台分行及信合社,都會列入安排金檢之中。
事實上,現在隨著金融科技化,越來越多銀行除了通訊軟體之外,還增加客戶的生物特徵辨識方式,例如利用臉部、指紋等,而這部分也將列為今年金檢重點,檢視銀行在蒐集客戶這些生物特徵時,有沒有告知客戶使用上的風險,並要提供關閉管道。
金管會指出,目前部分銀行在與客戶通話時,就開始收集聲紋,作為強化辨識客戶的方式,但這種作法必須確認客戶是否知道,且如果客戶不願意留存時,銀行必須刪除,以免損及客戶權益。
【2019-05-08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