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氣溫下降進補暖身,食安問題卻讓人憂心。台灣消保協會調查發現部分廠商「掛羊頭賣豬肉」,甚至有知名老店、網路熱門店家的牛羊製品中,也摻雜豬肉,力促主管機關追查肉品流向。消基會則是抽驗市售飲料和蜜餞,發現許多商品標榜「無糖」,卻仍添加甜味劑,呼籲政府針對人工甜味劑代替砂糖的食品,應研議包裝清楚標示。
消保協會抽驗50件羊肉樣品,包括網路25件、南高屏實體店家25件,結果竟有7件不合格,甚至在羊肉片中驗出豬肉成分,分別是羊肉串1件、羊肉丸2件、蔥爆羊肉1件、羊肉片1件、牛肉丸1件,不合格廠商位於台北、台南、高雄及桃園。
抽驗不合格的產品,包括台南市公園路店家採用的岡山羊肉、高雄市左營區菜公路由全饌冷凍食品行售出的藥膳羊肉丸和蔥爆羊肉、桃園市八德區介壽路2段的昇利企業社藥膳羊肉丸、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由銳宗實業供應的鮮牛肉丸等,都被驗出豬肉成分。
消保協會表示,食品及食品添加物未依規定完整標示或標示不實,可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令業者限期回收改正,並最重可處400萬元罰鍰。主管單位應積極追查肉品來源,並進一步追蹤肉品的流向,還給消費者一個安全無虞的消費環境。民眾上市場或超市買菜時,最好別買未清楚標示成分的肉製品。
消基會在大台北地區的量販店、福利中心、便利商店及線上購物等通路,購買10件飲料類和15件蜜餞類樣品,共計25件。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檢查產品標示,結果有23件檢出1至5種甜味劑,檢出量皆符合標準;泰國頭等倉果乾成分未標示「紐甜」卻檢出成分,儘管檢出量符合規定,但仍涉及標示不實。
消基會認為,甜味劑雖然熱量低,可幫助糖尿病患者或減肥民眾滿足口腹之慾,但兒童食用大量含糖或添加人工甜味劑的食品,到成年時會特別偏好甜味。另有研究發現長期攝入含有人工代甜味劑的食品,可能使胰島素分泌失衡,造成肥胖及Ⅱ型糖尿病。市面上標榜「無糖」商品雖無砂糖,但仍含有人工甜味劑,政府應研議在包裝上清楚標示,讓民眾有參考依據。
【2021-11-02 卡優新聞網】https://www.cardu.com.tw